細(xì)說漢字:子

這是“伢子(小孩)爭分守歲錢”的“子”字。甲骨文①就是一個小孩之形,頭上長了三根頭發(fā),真像《三毛流浪記》中的“三毛”形象。②是金文的形體,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,上部是頭,左右是兩臂,兩腿是用小被裹在一起的樣子。小篆③也同于金文的形體。④是楷書的寫法。
“子”的本義就是“嬰兒”,如《荀子·勸學(xué)》:“干、越、夷、貉之子,生而同聲,長而異俗。”意思是:古代干、越、夷、貉等民族的嬰兒,剛出生時哭的聲音都一樣,可是長大后風(fēng)俗習(xí)慣就不同了。從“嬰兒”的本義又可以引申為“兒子”,如《列子·湯問》:“子又生孫,孫又生子。”那么《韓非子·說林上》中所說的“衛(wèi)人嫁其子”,又是什么意思呢?若理解為“衛(wèi)國人兒子出嫁”那就成為笑語了。這里的“子”是指女兒。
另外,古代對男子的美稱或尊稱亦可稱“子”,如墨子、莊子、荀子、韓非子等。《左傳·僖公三十年》:“吾不能早用子,今急而求子。”也就是說,我過去沒有用您,今天有急難之事前來求您。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為“子”,即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中的“子”。這五等爵位直到清代還在沿用。
“子息”一詞在古書中經(jīng)常見到,一般當(dāng)“兒子”講。可是賈思勰《齊民要術(shù)序》:“乃畜牛羊、子息萬計。”這里的“子息”不是指“兒子”,而是用作動詞變?yōu)椤版莛B(yǎng)生息”之義。
“子”字是個部首字,凡由“子”字所組成的字,大都與小孩有關(guān),如“孕”、“孩”、“孫”、“孝”、“學(xué)”等。
——左民安《細(xì)說漢字》
擴(kuò)展閱讀

象形字。“子”字在商代文字中有三系寫法:第一系像生有發(fā)的胎兒頭顱及兩脛,后或省簡其發(fā),或于頭部標(biāo)記其囟;該字至宗周形稍變,上肢為襁褓包裹,其后形體稍訛,至《說文》籀文則在字下加一符號,許慎解為“幾”,謂“籀文子,囟有發(fā),臂、脛在幾上”。在甲骨文中用作表示天于地支的“子”。第二系,上像幼兒頭發(fā)、頭顱及兩臂,下像兩并的兩脛,后演進(jìn)為《說文》古文。第三系與第二系的區(qū)別僅在于頭發(fā)的有無,后演進(jìn)為小篆及隸書。“子”的本義為嬰兒,只顯示年齡而不計性別,引申為動物的幼仔,又引申為動物的卵與植物的果實(shí)或種子;又引申為細(xì)小的物件。“子”,假借為地支字。用于紀(jì)月,指十一月;用以紀(jì)時,指二十三時至一時;在太歲紀(jì)年法中亦用以紀(jì)年,《爾雅·釋天》:“太歲在子日困敦。”與天干相配,可用以紀(jì)年,亦可用以紀(jì)日。“子”,有時假借為“字”,指撫養(yǎng)、養(yǎng)育。《殷虛書契前編》4.26.7:“己亥卜,王:‘余弗其子婦蛭子?’”(李義海)
——《字源》
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www.taojin5.com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(jī)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