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糾
左民安

這是“糾纏不休”的“糾”字,本為象形字。①是甲骨文的形體,像瓜蔓或兩股繩索糾纏在一起的樣子。②是金文的形體,更像糾纏的樣子。③為小篆的形體,與甲、金文相似。④為楷書繁體字,增加表意的“系”旁,變成了會意兼形聲的字。⑤為簡化字。
《說文》:“丩,相糾繚也。一日瓜瓠結丩起。象形。”許說正確。“丩”、“糾”實為古今字,其本義為“糾纏”,如《詩經·魏風·葛屨》:“糾糾葛屨,可以履霜?”大意是:麻繩纏繞的夏布鞋,怎能穿著踩冰霜?
在古籍中,“糾糾”可作“赳赳”的通假字,比如“赳赳武夫”,在《后漢書·桓榮傳》李賢注引謝承所說的話就寫作“糾糾武夫”。
請注意:“糾紛”一詞,現在多指“紛擾”、“爭執”。但在古籍中則多指“交錯雜亂”的樣子,如李華《吊古戰場文》:“河水縈帶,群山糾紛。”
——左民安《細說漢字》
擴展閱讀:

會意兼形聲字。《說文》:“糾,繩三合也。從糸、丩。”“糾”是“丩”的分化字。《玉篇·丬部》:“糾,絞也,繚也。”“丩”本像糾纏形,后加意符“糸”表義更加明確。《說文》以為“糾”本義是三股絲麻絞合的繩子,可能是”糾”的引申義。在現在常用的“糾纏”中,“糾”用的還是本義。“糾”字從糸、丩,丩亦聲。此字出現較晚,《說文》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形尚未發現,已見的漢隸字形與楷書差別不大。(李守奎)
——《字源》

投稿郵箱:admin@zdic.net
漢典主站:www.taojin5.com
漢典論壇:bbs.zdic.net
漢典手機站:m.zdic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