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漢字:星

1、2《甲文編》293頁。3《金文編》472頁。4《古璽》171頁。5《楚系簡帛》575頁。6、7《說文》141頁。8、9《篆隸表》458頁。
”。其中“
”像群星之形,從“生”得聲。或省作“
”。甲骨文中“曐”多假借為“夝(晴)”字:“乙巳
,明雨,伐? 既雨。咸伐,亦雨? 施卯鳥星(晴)。” (《合集》11497正)金文作“曐”。從晶,生聲。戰國文字或作“星”字。《說文》:“曐,萬物之精,上為列星。從晶,生聲。一曰象形。從口,古口復注中,故與日同。”所說的“一曰”云云,顯然有誤。所以“星”本指群星,后也指單獨的星體。古代所說的“星”,包括今天所說的“恒星”、“行星”、“流星”、“彗星”等等。后也引申指“小的斑點”等等。今簡化為“星”。(王志平)
——李學勤《字源》
擴展閱讀


漢典:zdic.net